requestId:6868ceccba49d2.45907325.
“英子姐姐,如果沒有您的幫助,也許我現在會是一名打工妹,是您改變我的命運,我一定以您為榜樣……”信中被親包養網切喚作“英子姐姐”的劉發英,是全國人大代表、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包養網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。
寫信人小琦(化名),出生后被父母遺棄,后被一位老人收養,生活艱難,小學五包養年級正準備輟學打工時,遇到了“英子姐姐”團隊。在他們的幫助下,小琦順利完成了學業,去年8月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科技大學錄取。
像小琦一樣被資助的貧困孩子還有包養網很多。16年來,劉發英用一根網線搭起愛心助學橋,其網絡助學團隊籌到2480余萬元助學資金,助390包養0多名貧困孩子圓了求學夢。
30年前,土家族姑娘劉發英年僅21歲,剛從師范學校畢業。當時,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還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,她主動申請到這個縣最偏遠貧瘠的黃柏山鄉支教。工作壓力大、基本生活無法保障,初到這個偏遠鄉村,劉發英內心掙扎過,曾想過離開。
“生活最沒有著落時,學生陪伴在身邊,不少家長在給孩子送小菜時,總會包養網給我捎來一些新鮮蔬菜。”山區人民的樸實讓劉發英感動。
窄小破舊的兩層土坯房作為教室,容納了全校190名學生。許多孩子頓頓咸菜拌飯,部分孩子還面臨輟學的困境。學校電壓不穩經常停電,煤油燈下,學生們與書為伴,那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稚嫩臉龐,深深觸動了劉發英。
當時劉發英每月僅有98.5元的微薄工資,從第一次領到工資開始她便拿出一部分,幫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解決吃菜、看病、交學費包養等問題。竭盡所能為山區貧困孩子多做點事,守護他們的求學夢,成為她那時最大的心愿。
讓劉發英決定長包養網期在此扎根任教的,還有一件事。家訪時,一名學生的父親說自己不識字,一次親戚寄來一封信,他只好請人幫忙讀包養信寫回信。作為回報,他幫人家挖包養了3天堅硬的板田。他說:“劉老師,沒有文化的苦頭我們這輩子算是吃夠了,就算是砸鍋賣鐵,包養我也要讓孩子多讀書。”
“山里孩子太需要老師,我最終選擇了留下。”在18年的支教過程中,劉發英一直在思考,“一個人包養網力量有限,怎樣吸包養網收社會力量來幫助山里的孩子?”
2005年,劉發英接觸到互聯網,注冊了一個名為“英子姐姐”的QQ號。此后,她便包養通過QQ為貧困學生發帖求援。她在網上公開自己所有的真實信息,并承諾“不從善款中提包養取一分錢,善款全額資助貧困學包養生”,建立起“一對一助學”包養網的聯系機制,實行“透明助學”,用堅守和誠信換來了網友的信任。
為讓助學渠道更加暢通便捷,2010年11月,劉發英創辦了“英子姐姐助學網站”,成立了網絡助學團隊。
在劉發英的工作室里,中青報·中青包養網網記者看到,一個書柜里整齊地擺放著很多冊子。劉發英介紹說,這是2005年至今,她親手記錄的180本“助學賬本”包養,記載著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兩千多名愛心人士的資助。“每一筆捐款的來源,捐款人地址、電話號碼、QQ號、金額,受捐學生姓名、學校、年級等重要信息,都詳細地記錄了。”
讓劉發英印象深刻的一次助學,是為6歲患有白血病的學生小成(化名)籌款。10年中共有82名愛心人士資助他235次,善款共24.16萬元。
16年來,“英子姐姐”網絡助學團隊包養網幫包養助3900多名貧困孩包養網子圓了求學夢。“所有的學生都由我和團隊親自走訪,必須獲得第一手真實資料,給愛心資助人一個交包養代。”劉發英說。
“英子姐姐”的助學團隊在不斷壯大,劉擁軍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。他告訴記者,他是被劉發英這種無私的精神所感動并參與其中的。
如今,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早已脫貧摘帽。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深入推進,小學、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經費有包養網了兜底保障,“英子姐姐”助學團隊也及時調整方向,把助學扶貧對象鎖定為貧困家庭的高中生、大學生,作為包養教育扶貧政策體系的一種補充。
談到“英子姐姐”團隊的網絡助學工作,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包養網局黨組書記、局長李包養欽認包養網為其走出了一條“互聯網+教育扶貧”的助學育人之路,已成為長陽“助學啟智工程”亮麗的名片。
TC:
發佈留言